张怡筠:“花园”绝非灵丹妙药
ouspec
2007-03-01
正如在电视上观众所见的一样,生活中的张怡筠也是个实话实说的人。她坦言,在电视上做心理咨询与她私下里做心理咨询有些不一样:“举个简单的例子,有一个女孩结婚后,丈夫对她很不好,但是她迟迟没有离开她,是因为她抱有一种从一而终的想法,认为丈夫是她的第一个男人。在私下进行心理咨询时,我们不主张她从一而终。但是在电视节目中就不能这么说,我需要考虑到舆论导向的问题,要拿捏得当。”
张博士笑言,在做电视节目的过程中,她学会了绕圈子走路:“比如一个案例摆在我面前,我在倾听的同时也要迅速判断走哪一条路。比如说,最近的一期节目《黑暗中,我们牵手走过》,讲述了丈夫失明后,妻子虽然跟他离婚,但是一直照顾他的事情。我可以选择让他们继续讲述悲伤的故事,也可以选择换个角度,把相对轻松的气氛带给观众,我选择了后者。因为节目的时间有限,你不可能做很多治疗的铺陈,而是要最有效的直击目标。” 张博士坦率地表示,自从做了《心灵花园》后,她在其他方面的收入锐减:“因为我要台北、上海两头飞,同时因为在节目上花了很多的精力,势必就会引响我其他方面的工作收入。”既然没有利,别人会很自然的认为她是为了名,现在张博士几乎成了上海滩人人皆知的心理专家,但她却表示,“其实我更希望自己在逛街的时候,不会被别人认出,而现在即使是过海关的时候,都会有工作人员希望我帮忙解决问题,我只好说,‘不好意思,请先把护照给我,飞机要起飞了。’我做节目,其实只有一个目的,虽然听上去可能有些太冠冕堂皇,但确实是我心里所想,我希望能够把正确的心理学观念传递给大家,希望大家都能做好心理保健,因为有的时候心灵生病了,比身体生病更严重。” 提问篇 观众:为什么不让张博士一个人主持节目,主持人有的时候一点用处都没有? 制片人:张博士的定位是节目的嘉宾,她的作用是从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看问题。可能一开始,主持人确实是没有心理学方面的经验,给观众一些外行的感觉,可是现在那么多期节目做下来,主持人在和张博士的互相配合中,专业程度也正在慢慢提高。 观众:为什么有时候当事人戴面具,有时候又不戴?是不是戴面具的故事都是节目组找人来演的? 制片人:当事人是否戴面具,完全是让他们自己选择的。有些人觉得直面事件好,而有些人则觉得不愿意家丑外扬,要遮挡一下。但一般情况下,张博士都会建议当事人戴面具上节目,出于对他们隐私的尊重,出于保护他们的目的,但决定权还是在他们自己手上。 记者手记 揭开“心灵伤疤”需要勇气 ■霍燕妮 随着《心灵花园》的热播,很多人都把它当成了能够解决一切烦恼的灵丹妙药,一时间要求参加节目者无数。在他们看来,别人上节目都解决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,“那么我的这些问题也一定能在节目里得到解决。” 知道有病,能够积极医治,总好过讳疾忌医。但问题是,很多人上《心灵花园》,希望看的不是自己的病,而是别人的病,在他们的言谈中,处处可以发现,他们希望看到对方身上出了毛病,而对方的这种毛病已经严重地危及到了自己。于是,这些人把《心灵花园》当成了求助热线,他们想改变的不是自己,而是他人。张博士直言,《心灵花园》并不欢迎这样的人:“我们欢迎的是那些抱着学习和成长的态度来的人,抱着我该怎么改变的态度来的人。如果你是抱着想控诉、想在电视上一吐为快报复他人,那么你并不适合来《心灵花园》。” 《心灵花园》不是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,它只是一个私人的心理“体温计”,你要及时通过它来发现自己身上的“不适”,并自愿就医,以自己的改变,带动相关的当事人一起“就医”。正如张博士所言,“《心灵花园》想要传达给观众的,除了正确的心理学观念外,还有一种面对生活中的问题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勇气。”毕竟,揭开自己的“伤疤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它需要勇气。 |